首页 >娱乐
【共讀亞太文化】了解東南亞,先從關懷腳下的土地開始
发布日期:2024-05-17 13:00:59
浏览次数:711

作者:杜晉軒(馬來西亞作家、共讀關懷媒體人)

感謝台亞基金會的亞太邀請,讓我談談自身了解東南亞的文化經驗,以及推薦相關的解東腳下書籍。這題目相當宏大,南亞而我也只能粗略地分享自己的先從淺見。

為什麼要了解東南亞?

我先從自己的土地開經歷切入好了,我2010年從馬來西亞來台留學,共讀關懷僑居台灣至今已長達12年,亞太而新南向政策則是文化從2016年開始。就我的解東腳下觀察而言,其實在2016年之前的南亞一兩年,由於台灣與東南亞的先從往來日趨密切,新住民、土地開新二代(當時還沒這些名詞概念)已是共讀關懷台灣社會難以忽視的族群。東南亞議題也同樣地在民間發酵,新南向政策反倒是臨門一腳,促使台灣社會更進一步關注東南亞。

2016年正是我來台第6年,在台灣的旅程正好走了一半,以這一年作為分水嶺的話,最明顯的感受是,當新南向政策推行後,台灣社會出現了一股聲音,有點自我批評似地告訴自己:「不好意思,我們太不了解東南亞了。」

說實在的,雖然我是東南亞人,但難道生活在大馬的人民,對於周邊東協鄰國的了解也很多嗎?其實倒未必,也許很多大馬華人對泰國、印尼人的刻板印象、歧視更根深蒂固。

在我所受的教育裡,沒有人告訴過我:「大馬人一定要了解台灣」,所以我也不會要求台灣朋友:「台灣人就一定要了解東南亞」。

那麼,了解東南亞難道就不重要了嗎?當然重要,但要有正確的心態,我覺得正確的方式是,如果你連自己腳下的土地都不關懷,怎麼會有心去了解其他國家?

從社會運動重新認識馬來西亞與台灣

我在台灣的大學與研究所學習時間是2010至2016年,期間正好是大馬在野勢力的崛起、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年代。雖然我離開了養育我18年的祖國,但我仍在台灣關心它。譬如「乾淨與公平選舉聯盟」在2007至2016年間舉行了五次的大型遊行,許多在台的大馬僑民也在自由廣場集會,共同響應祖國的社會運動;2013年全國大選,許多旅居海外的大馬人也積極返鄉投票,我也正是其中一員。

我對母國民主、人權進程的追求,連帶使我關心台灣。我也有幸在就學期間,碰上台灣反媒體壟斷運動、太陽花學運。然而,我在2015年意識到,自己對台灣的認識還是不夠。

2015年9月,我參觀綠島的國家人權博物館時,才得知戒嚴時期,曾有三位大馬僑生學長身陷白色恐怖冤獄,這讓我非常震驚,因為台灣「僑教」告訴我們的,是充滿黨國敘述的「華僑是革命之母」,我們完全不知道過去台灣與東南亞之間有這麼一段人權黑歷史。

這股震驚,促使我去了解台灣這片土地的歷史,讓我不再以為「二二八」就只是個連假,最終讓我得以完成了《血統的原罪:被遺忘的東南亞白色恐怖受難者》這本拙作,不僅僅是紀錄受難者們的故事,更是彌補自己對台灣歷史無知的補償。

Copy_of_血統的原罪(立體)_臺灣商務
杜晉軒著,《血統的原罪:被遺忘的白色恐怖東南亞受難者》。/Photo Credit:臺灣商務印書館

除了推薦《血統的原罪》,我也要推薦鍾淑敏老師的《日治時期在南洋的臺灣人》。這本書雖厚重,但作為一本學術著作並不難讀,當中的故事也相當有趣,台灣是一個匯聚各地移民的國家,鍾淑敏老師因為關注台灣人的移動和離散,進而關注在南洋,也就是東南亞這塊區域裡發生過的台灣人故事。

Copy_of_日治時期在南洋的臺灣人_中研院台史所
鍾淑敏著,《日治時期在南洋的臺灣人》。/Photo Credit: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

從關懷腳下土地做起,才能更好地認識東南亞

簡而言之,要如何認識東南亞這問題,我相信在這時代不用我多說,網路上搜尋資料、買書等途徑唾手可得,最重要的依然是建立自己對腳下土地的關懷,這種基於普世價值的關懷,自然會帶你延伸到關注周邊國家發生了什麼事。例如,若你是捍衛新聞自由的人,那你最終可能會關心柬埔寨、菲律賓、緬甸等東南亞國家新聞自由倒退的事情。

如上所述,雖然我的工作也是東南亞新聞編輯,但我從小到大在馬來西亞的生活經歷,卻不曾讓我對其他東南亞國家有更多認識,反而是到了台灣之後,基於對民主、人權、言論自由的價值觀的確立,才使我有動力進一步了解這些鄰國正發生的事。

東南亞元素早已在台灣生根,如果我們以同心圓的視角,先發掘台灣自身的故事,也許就能找到自身與東南亞的連結;另一方面,無論是關心東南亞,或是中美大國政治,都必須先有自身的觀點與立場,唯有先建立起自己的價值觀,那才懂得到底想從東南亞得到什麼,或是能給予東南亞什麼。

本文章內容由「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」提供。


上一篇:陕西:创建“五个放心”旅游景区 源头化解消费纠纷
下一篇:美国务院副发言人粗鲁地回答俄卫星社记者
相关文章